发布时间: 2024-03-07 作者: 行业资讯
留守人员家门口就业,可谓一举多得:家庭增收、照顾家人、不误农时。我省多地出实招想新法,促进村民就近工作。日照“农民工学堂”对失业或待业的农民工进行培训,还免费为其匹配工作岗位。在嘉祥县、临沂市罗庄区的扶贫车间,村民就业不离村,赚钱顾家两不误。
7月6日,在莒县龙山镇嗡嗡乐田园综合体的特色产品展厅里,琳琅满目的蜂蜜及蜂文化衍生产品摆满了货架。导购员李霞面带微笑,热情地向前来参观购物的游客讲解蜂文化知识和产品特点。
“多亏农民工学堂,我和老公终于重新上岗,俩人月收入加起来过万。”李霞高兴地说。
就在今年春节前,李霞对蜂蜜产品还一窍不通。她家住在临近村庄,之前在一家服装加工企业工作,老公刁建利靠打零工贴补家用,10岁的女儿正在读小学。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服装加工贸易的国际行情不景气,李霞失业了,刁建利也无事可做。刁建利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他们的生活一下子拮据起来。
一筹莫展之际,李霞听朋友介绍,莒县总工会联合当地企业、农业产业基地等开办工友创业园,设立了“农民工学堂”,对失业或待业的农民工进行培训,还免费为其匹配工作岗位、提供创业指导,李霞决定报名试一试。
经过一番交流,莒县总工会立刻根据她的个人情况和主观意愿,为她选择到嗡嗡乐田园综合体的农民工学堂进行就业创业培训。
“农民工学堂每周开课,培训的内容都是日常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实用。”李霞说。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实践,她在产品体验中心已经独当一面,取得了稳定可观的收入。刁建利在“农民工学堂”培训后,在嗡嗡乐园担任导游,因其表现出色,还被返聘为农民工学堂讲师。
以工友创业园建设为抓手,日照市各级工会把服务农民工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通过建立“农民工学堂”,创新实施“劳动模范+创业园”、“技术能手+创业园”等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并优先为学员安排工作岗位。同时,按月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培训见效果。
疫情发生以来,日照市总工会充分发挥“农民工学堂”作用,建立起系统性、长效、闭环的培训机制。截至目前,日照市各级工会已开设“农民工学堂”36所,组织举办培训260余场次,培训农民工18000余人次;16家省、市级工友创业园直接扶持3300余名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成功就业、创业。
7月7日,走进嘉祥优源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员工们在各自工位上熟练地操作着,一件件一次性围裙码放整齐后装入箱内。贾素梅一刻不停地在车间内走动着,查看每个工位的操作细节。
“从建厂我就在这干,今年是第四个年头,现在已经是车间班长了。”贾素梅说,她是嘉祥县纸坊镇程庄村的贫困户,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家里有孩子,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无法外出打工。现在,她可以在工厂上班挣工资,还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麦收、秋收时节还可以回家收庄稼,工作生活两不误。“计件工资,干得多就挣得多,现在一个月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
“我们公司主要从事服装、汽车用品和床上用品加工,都是来料加工,比较适合妇女干。”企业负责人陆法宁介绍,公司带动了周边村庄120余名妇女来这打工,其中贫困户40余人,年人均工资约3.6万元。
当月全勤,家中老人每月还能领到300元“孝亲奖”。“27天算全勤,如果员工能干够27天,公司就拿出300元钱给员工的父母。”陆法宁说,公司员工都是周边村民,上班时照看家庭的担子就落到老人身上,“孝亲奖”的设立既保障了企业的稳定用工需求,还增加了员工的收入,使婆媳关系变得更加和睦。
除此之外,针对家里没有老人照看孩子的情况,该公司在嘉祥县总工会的建议下,将会议室作为教室,设立了“员工子女托管班”,免费为孩子辅导功课,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
为了让距离工厂较远的村民也能就近就业,纸坊镇政府采用“中心工厂+卫星工厂+贫困户”的模式,在乡镇驻地设立“中心工厂”,然后辐射村居设立村级加工厂“卫星工厂”,再由村级加工厂带动贫困户实现就业。目前纸坊镇共建设7个“中心工厂”,46个“卫星工厂”,覆盖46个村庄,解决就业人员3000余人。
据了解,嘉祥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859.15万元,建成扶贫项目65个,产业类型主要包括加工、旅游、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等。截至2019年底,累计收益971.66万元,向贫困户累计分红764.33万元。
6月28日上午,在临沂市罗庄区褚墩镇东卜庄村,该村60多位留守妇女正在生产车间里折叠着牛奶手提袋。加工手提袋所需的原材料,来自二十多公里外的山东太平洋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在这条生产线上,村民需要将手中的纸壳折叠成手提袋,并按照一定数量进行捆扎。捆扎装箱后,再运回印刷厂,经检验合格后通过货车运往奶制品企业在各地的仓库。
“老伴儿身体不好,平常我在外打零工贴补家用,有时到比较远的地方,老伴中午吃饭就成了问题。”村民李希云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现在干的这个活就在家门口,骑车四五分钟就到了,工作也简单。太远太复杂的活咱也干不了。”
“困难群众在哪里,我们就把扶贫车间建在哪里。”山东太平洋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勇说。2004年创立的太平洋印刷包装公司已成为临沂市规模最大的民营印刷企业。企业做得越大,就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此闫勇拿出了一个精准扶贫方案:将企业原料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在困难户较多、留守妇女密集的村庄设立加工点,让她们足不出村就能工作,致富增收。
在东卜庄村,山东太平洋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帮助村里建起了产业扶贫基地,可一次性提供100多人的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东卜庄村及周边邻村的留守妇女、老人和贫困群众的就业难题。
前盛庄村村民陈兆霞今年三十多岁,有一个4岁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每天一早一晚需要接送。因为工作时间自由,不耽误接送孩子,加工手提袋的工作成为像陈兆霞一样的留守妈妈眼中的“香饽饽”。
目前,山东太平洋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已在临沂市的罗庄区、沂南县等地设立了30多处加工基地,解决了1500多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直接帮助群众增收5000多万元。“预计今年我们的手提袋产量将达到1.3亿个,今年我们还准备增加3至5个加工点,再带动20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闫勇说。
部长有约丨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新安: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多元共建幸福家园